行业动态

正确认识中国稀土(四)

 六、“稀土产业罗生门”想说明什么?

《保卫战》第六章第三节的题目是“稀土产业罗生门:窝里斗还在继续”,文中很快就破题说:一时之间,中国稀土产业乱象再次显现,多方利益开始或明或暗的激烈博弈,恍如一出难辨真伪的“罗生门”。我似乎有点明白作者把中国稀土产业的“乱象”和产业内“争斗”看成难以破解的“罗生门”疑案,大家记住这是作者指的《保卫战》出版的前一年2010年或前两三年,我记得2010年是我国稀土产业稳步快速发展的一年,很多产品价格达到历史高位,怎么作者就把2010年的中国稀土产业看的如此黑暗?大家可以去查看一下2010年的中国稀土年鉴,怎么乱?怎么斗?作者在这一节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对稀土是否拥有话语权,二是中国稀土是否位居世界前列,三是北方稀土是否借机打压南方稀土,四是中国稀土是否应该限制出口。这四个题目与稀土产业的乱和斗有什么关系?怎么又成了疑案“罗生门”了呢?我更糊涂了,还是先学习一下。

“罗生门”是什么意思?“意思”里还有什么意思?我搜了一下百度,“罗生门”本是一部根据小说改拍的电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优秀作品,现在引用“罗生门”是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经常用于各种新闻报纸标题,所以作者把它用到《保卫战》一书中使用标题“稀土产业罗生门”,其最显明的意思就是稀土产业中的“乱和斗”,是各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自己的谎言相互之间进行明争暗斗,这是中国稀土企业的真实写照吗?这也许就是作者以“中国学者”的身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高度,阐述和评论中国稀土,我说的只是使用“罗生门”的最浅显的意思,作者非一般之人,中国学者使用“罗生门”一定还有更深的意思。我们还得学习,我们简要的了解一下“罗生门”电影的内容。

电影“罗生门”的主要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四人,事件的真相是强盗见到武士的妻子貌美,想占为己有,于是编了一套说词,骗武士说某地有一处宝藏,邀武士一起寻宝,武士相信他的话,就把妻子放在一旁,跟随强盗去了。

走了很远的路,强盗利用机会把武士绑了起来,然后再回到武士妻子那边,强暴了武士的妻子,再带着武士的妻子来到武士的面前,质问武士的妻子,从此跟着强盗还是跟着武士?不料武士从此不要这个老婆了,强盗见武士不要他的老婆了,觉得没有竞争,他也不要那个女人了。

武士的妻子觉得这样太没有面子,就挑动武士和强盗打起来,谁知两人比起剑来,竟然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烂仗无异,两人都怕死,而且竟无剑法可言,博斗间,强盗幸运的杀死武士。这整个过程,被山上打柴的樵夫看见了,可是他趁大家离开现场以后,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贵的短剑。

后来这伙人都被抓到衙门问话,每个人都有一个漂亮的说词;

强盗的说法是很勇敢地和武士比剑,赢的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说成贞女烈妇;

武士则透过灵媒自称壮烈的切腹。

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则因为偷了武士的短剑始终不肯吐露真相,最后才在“罗生门”这个地方,全盘托出。

电影“罗生门”的意义,有人评述在于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和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就编造了天大的谎言,使自己让外界看起来很伟大。

从电影“罗生门”不难看出,稀土产业恍如一出“罗生门”,作者还有更深的意思,作者从“中国学者”的角度,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高度,认为中国稀土产业的真相被扭曲、被模糊,稀土没有给国家带来利益,而是危害了国家的安全,廉价20多年稀土卖成“土价钱”,好处都给了外国人,还要自认为很强大,把别人送来的“稀土第一大国”自认为“又大又强”,所以作者说“对中国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并讥笑的说“只不过是自己躲在屋子里自娱自乐而已”。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罗生门的经典出处,罗生门电影是由小说改编拍摄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是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的意义就是设在罗城的门,“罗城门”与“罗生门”在日语里读音(音读)相同,日语里的音读就是读汉字的音,江、浙一带地方话里“城”和“生”是相近的,生比城也好写,也就慢慢把“罗城门”写成“罗生门”了。

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经里的故事,该故事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是公元7世纪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教、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语为多。

“罗生门”小说里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决心出去做强盗,但他力弱胆小,并总感到有愧于心,一天他来到一场大战役后的城墙上,那里到处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一个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太没有人性了,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妇人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成发套卖点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一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善鱼来卖”,“我这么做也是为了生存啊”,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他抢走了老妇人的衣服。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我真不明白作者为何把中国稀土产业喻为“恍如一出罗生门”,这是作者对中国稀土产业的真实看法吗?他认为稀土企业为了生存,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同故事里的强盗、老妇人无异,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出口一旦停止,就意味着企业濒临破产,于是,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争相降价以讨好国外用户”。在作者看来,把稀土产业比喻一出“罗生门”再恰当不过了。我们再来说说作者设计的稀土“罗生门”的四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中国对稀土是否拥有话语权”,我看了几遍也没有看懂作者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关于话语权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谈过自己的看法,在这里作者把“稀土话语权”与“罗生门”联系起来,但并没有把“稀土话语权”里的罗生门故事情节讲清楚,只说了三件事,第一段说中国稀土“应该掌握价格话语权”,传来的信息却是卖成了“白菜价”,当然这是作者的观点,表明作者认为中国稀土没有价格话语权。第二段写的是稀土界部分重量级人物不同意没有话语权的观点,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大于求才卖出了“白菜价”,最后一句话应该是作者的话。第三段是说的2010年出口配额下降40%,全球稀土决口五分之四,供求关系已经逆转,但截止2010年8月氧化钕价格仅为22.3万元一吨,较没有实行出口限制时的25万元一吨的历史高位还有一定距离。作者没有对2010年8月的氧化钕价格表明自己的看法,只是说离历史高位还有一定距离,到底算不算氧化钕有了话语权,或还不算有话语权,作者没有表明。

作者设的命题“中国稀土是否拥有话语权”,论了半天没有结论,本来这个命题就是没有结论的命题,所谓话语权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比如2010年8月氧化钕的价格22.3万元一吨,它比2005年的7.5万元一吨涨了3倍,谁能说有了还是没有话语权?依我看,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话语权,而作者一定要得出一个“有”还是“没有”的结论,他自己心里也没有数,因而他得不出结论,他也不敢下结论。怎么办,成了悬案,本来这就是一个伪命题,作者并不甘心,就把它打入“稀土产业罗生门”,强加于稀土产业中存在着有无话语权的“明争暗斗”,恍如一出“罗生门”,实际上稀土界并没有讨论和争论过“话语权”的问题,只是《保卫战》出现以后才出现“失去”和“夺回”话语权的议论,但作者在“罗生门”中要说明的问题是中国稀土卖成“白菜价”,却不承认“失去话语权”,还要坚持“世界第一稀土大国”,作者就认为是稀土产业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的天大的谎言,掩盖真相,不为外人所知。实际上作者也陷入了稀土产业罗生门,充当话语权的“武士”,虽然武士说自己很勇敢,但也是天大的谎言,害人不成先害了自己,这就是编造“稀土产业罗生门”谎言的结局。

稀土罗生门的第二个命题是“中国稀土产业是否位居世界前列”。这跟“罗生门”有什么相关?“稀土产业罗生门”的标注是“窝里斗还在继续”,稀土产业界内部谁也没有争论中国稀土产业是否“位居世界前列”,也没有必要争论这个问题,只是中国稀土生产了世界90%的稀土产品,中国向世界出口了最多的稀土,中国消费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稀土,这些是由数据提供的事实,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中国的事情总有人说三道四,稀土界根本不用去理会,但现在《保卫战》作者跳出来非要和稀土产业界争论个一清二楚不可,“是否位居世界前列”?还要挤到稀土产业圈子里,说这是“窝里斗还在继续”,还要说成“罗生门”的窝里斗,把整个稀土产业拖进编造谎言的“罗生门”,然而作者又不是认真讨论问题,而是绕圈子、设陷阱,一面说“第一稀土大国”是别人送的,这里又来讨论中国稀土产业是否位居世界前列,作者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利用概念武断下结论,你们看看他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题目是“稀土产业”,应该先把“产业范围”和“前列标准”确定下来,然后再一一论证,作者却不是这样,一开始就是:“目前,稀土应用强国主要包括日本、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稀土应用方面的专利大部分掌握在这几个国家手中,虽然中国在分离技术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稀土应用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稀土对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作用就体现在应用方面,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稀土产业还处于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低端”。

我们来认真研究一下这段话,命题是“稀土产业”,问题是讨论“是否位居世界前列”?结果是作者短短几句话就下了结论:“中国稀土产业还处在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低端”,作者早就有定数了,为什么还要做个命题来讨论呢?这就是作者的权术了,他不敢深入讨论,再深入就说不出一二三了,所以干脆俨然权威似的换个“产业链”下结论:“中国稀土产业还处在国际稀土产业链最低端”,他的根据是中国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什么根据呢?因为中国不是稀土应用强国,又是什么依据呢,中国没有专利,你知道中国没有专利吗?中国从实施专利法以来仅永磁材料的专利有3000多条,作者可以说中国专利不算,根据作者的论断:“有了专利就是稀土应用强国,稀土应用强国就是稀土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就是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高端”。作者又发明了一个“国际稀土产业链”,命题是“中国稀土产业是否位居世界前列”?结论是“中国稀土产业还处于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低端”,为什么不说“到底在不在前列”?这又是一个“所答非所问”,作者为什么老跑题呢?他跟我们捉迷藏,不敢正面和我们对决,如果说中国消耗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稀土应用量还不是稀土应用强国,且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美、日、法、德、韩的稀土用量总和不到中国的一半,却都能是稀土应用强国,稀土产业都位居中国之前,这样的结论不感觉可笑吗?实际上作者是把这种无谓的争论说成中国“窝里斗”,他所设计的“稀土产业罗生门”的窝里斗一说,无非是想用他自己编造的谎言来证明别人说的和他一样都是谎言。

第三个命题是“北方稀土是否借机打压南方稀土”,这又是一个伪命题,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作者确实具有惊人的想象力,把南北方稀土纳入他的“稀土产业罗生门”来证明中国稀土“窝里斗还在继续”,作者凭什么说“北方稀土借机打压南方稀土”?原来是对国家制定稀土政策的不同看法,对稀土储备政策和稀土出口政策认为偏向北方,作者很快联想到“北方稀土是否借机打压南方稀土”。

关于稀土储备政策,由于大家对储备的作用认识各异,不同意见较多是正常的,这里绝无什么南方北方互相打压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储备数量不宜多、品种少一些、价格低一些、时间周期短,原料(精矿)不要储备,大宗产品(镧铈)不要储备,氧化钇一定要储备,储备不是为企业解困,更不是企业的客户,储备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其次是国家急需之用。主要是要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在这前提下适当调整数量和品种,储备机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能让国家资金损失,这些就是我认为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的原则。这里根本不存在偏向谁打压谁的问题,是作者故意要找题材以证明他说的“稀土乱象再次显现”,“窝里斗还在继续”的“稀土产业罗生门”。

关于稀土出口政策,根据我国资源特点,有一个共识:南方离子型矿是我国独有的宝贵重稀土资源,尽量少出口,保持国内持久需求;北方轻稀土资源是大量的,且开采成本低,可以大量出口。这是一条正确的稀土出口政策原则,根本不存在谁打压谁。而作者在书中说:“出口产品的许可目录是清一色的轻稀土,而重稀土的主要金属元素铽、镝的初产品以及……统统被禁止出口,如果按意见稿实施的话,以轻稀土为主的北方稀土不会因政策失去市场,而以离子型重稀土为主的南方稀土将很难走出国门。”书中也说了:“对此,工信部的解释是南方离子型重稀土为我国所独有,储量远低于北方的轻稀土,所以应该采取严厉的政策手段加以保护”。

书中又说:“然而,部分业内人士存在不同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做好我国丰富的轻稀土的资源储备,却没有对稀缺的南方离子型重稀土提出任何收储方案,这确实耐人寻味,对此,南方稀土界认为这实际上是北方稀土对南方稀土的打压”接着又说:“道理很简单,南方离子型稀土的主要产品铽、镝一旦被禁止出口,南方冶炼分离产能有三分之二被迫停工。而作为副产品的镨、钕产量也会大幅下降,这无疑给主产镨、钕的北方轻稀土产能留下了可观的市场空间。到时候,镨、钕供应减少,出口又不受限制,价格肯定上涨,北方稀土将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从以上叙述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国家对离子型重稀土的政策基本上是对的,做法上也可以逐步进行到位,况且这原本就是初稿,还可以修改,但作者并没有支持国家的意见,实际上作者在书中别的章节里也说过: “南方离子型矿,可以用多少,取多少,剩下的储存地下,以备时需。”然而作者在这里却隐藏自己的观点,反而巧妙地过分渲染国家政策对北方稀土带来巨大利益,激起南方稀土部分人士对国家政策和北方稀土的不满,自己一旁窃喜自己挑起南北两大稀土集团的“窝里斗”逛进了“罗生门”。“罗生门”爆出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自己的谎言,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做出没有一点人性的事,作者把“北方稀土是否借机打压南方稀土”也说成稀土产业的“乱象”和“窝里斗”,这就是作者编造“稀土产业罗生门”的目的。

第四个命题是“中国稀土是否应该限制出口”。这也是叫人莫名其妙,作者为何要把这一命题纳入“稀土产业罗生门”?《保卫战》一书的目的就是“保卫稀土资源,保卫国家的安全”,通书讲的就是要限制稀土出口,最后达到禁止稀土出口,甚至要“干脆立刻禁止稀土出口”,为什么在这里又要讨论“是否应该限制出口”呢?这就是作者的两面手法,看看他是怎么讨论的,完全是他自己在私说私话,反复无常,他一开始就告诉别人他的一个惊人发现:“很少有人能想到,那些威胁中国的导弹,舰艇,战机等都使用着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这些先进武器将完全瘫痪”。这是作者从政治、军事的高度,想到的限制、禁止稀土出口的最好的理由,因为它危害了国家的安全。接着又说了他的另一个发现:“到2010年为止,中国的稀土开发依旧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有专家建议,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作者认为国内使用稀土完全是在浪费资源,出口稀土又武装了敌人,这两条理由完全可以“立刻禁止稀土出口”。然而,他又犹豫了,他说:“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反对限制出口的声音也很大”,又想到“如果把限制稀土出口作为一种外交手段,那将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想想俄罗斯把天然气作为外交工具的前车之鉴,就会一切都明白”。最后俄罗斯失去了市场,作者也担心限制稀土出口会面临类似的风险,中国会失去市场,而且印度和日本已经开始合作。最后他泄气了,他说:“因为担心中国稀土资源二、三十年就会挖光而限制出口也是多余的,这完全是杞人忧天,现在为什么要用稀土,有用固然是理由,但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因为稀土便宜,开发替代品暂时还无利可图,如果以后开光了或用少了,开发替代品就有大利可图,就自然会有人去大力开发。”这里暂不说作者对稀土的无知和错误认识,居然说出“用稀土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稀土便宜”,还是说他对自己提出的命题的讨论的态度,不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得到一个结论,而是东绕西绕,文不对题,不了了之。前面是豪言壮语,“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到后来,“完全是杞人忧天”,软骨头一个。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保卫战》作者,自称的“中国学者”。

最后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编造一个所谓的“稀土产业罗生门”,很简单,他对中国稀土一直有个不好的看法,对稀土人也是,对中国稀土取得的成绩,他都认为是稀土人编造出来的天大的谎言,他要揭开中国稀土的内幕,又感力不从心,于是就用影射的方法编造出一个“稀土产业罗生门”,用他的话:“恍如一出难辨真伪的罗生门”。事实是中国稀土产业几十年来一直是清澈透明,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阳光产业。

七、编造故事,逻辑混乱,数字游戏

1.《保卫战》作者编造的几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故事1  陶瓷马桶里的稀土

《保卫战》一书的第一章开头就是这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一个每年只从中国进口极少量陶瓷的国家突然决定以高于市场价大量进口中国的陶瓷马桶。令人奇怪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不是传统陶瓷产地著名厂家的名牌产品,而是一家不起眼位于内地山区的陶瓷小厂,并且其进口量明显大于该国市场最大需求量,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一些中国专家的怀疑,难道这些中国的陶瓷马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经过一番调查后,谜底很快被揭开了,这个山区小厂生产陶瓷马桶的原料中含有微量稀土元素,以中国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很难将这些稀土元素提取出来,因而对其‘忽略不计’了。然而,这个西方国家却把这些本该安装在厕所里的马桶‘请’进了工厂,通过高技术手段提取出了稀土,转而向世界各国销售稀土材料成品,其中就包括高价出口给中国,这个谜底让人大跌眼镜,也令中国的专家们唏嘘不已。”

以上是故事的全部和后面作者的评说。如果不是稀土提取分离方面的技术人员,包括稀土业内工作多年的其他专业人员,看了这个故事以后,可能都会相信,但是专业人员看了以后根本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首先80年代中期,世界上能够生产稀土材料成品的西方国家有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使用的原料都是美国的氟碳铈精矿,澳大利亚的独居石精矿,马来西亚的磷钇矿等,稀土品位都在60%以上。另外当时稀土工厂的中间产品或富集物,都可以在市场买到,没有哪个稀土工厂会从很低品位的原料中提取稀土产品或材料成品,更不可能从微量稀土的原料中提取稀土。仅此一条就可斷定该故事是编造的。

再说80年代中期,我国稀土的开发技术已经到了相当高水平,北方稀土有提取工艺的五朵金花,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已经广泛应用,南方离子矿中的微量稀土也成功得到提取回收。作者利用该故事贬低中国稀土提取技术低下是徒劳的。陶瓷马桶含有微量稀土也是中国科技人员有意而为,唐山陶瓷厂就是我国第一家在陶瓷上使用稀土的厂家,那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利用当地原料。

作者为什么要编造这个不存在的故事呢?第一点为他的《保卫战》服务,证明稀土是多么宝贵,外国人从进口的中国陶瓷中提取微量稀土,如果(中国)禁止出口稀土,外国人就无从得到稀土,西方先进武器将会陷入“瘫痪”。第二点贬低国人,先是说中国人是傻子,马桶陶瓷中含有稀土都不知道,把马桶里的“黄金”送给外国人,然后作者就讥讽中国稀土技术是多么落后,惊叹外国人用高技术从马桶陶瓷中提取微量稀土,而想当然的说中国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很难把这些稀土元素提取出来”,因而对其“忽略不计”,这些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臆造,只能说明作者对中国稀土历史和稀土技术的无知。

故事2  包钢高炉渣的故事

《保卫战》一书第六章第一节“稀土背后的政治角力”,开头讲了下面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中日刚刚建交,日本首相主动向周总理提出,日本可以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建设,条件是希望得到包钢的高炉渣。”

“由于包钢的铁矿石与稀土共生,而中国提炼技术落后,无法提取稀土,因此,日本得到高炉渣,就意味着得到稀土。周总理一时无法摸透日本的底牌,日本马上表示,他们可以拿大米交换,这让周总理更加迟疑,日本见周总理还不动心,便提出用钱直接购买。”

“日本人的举动让周总理感到非常意外,他认识到稀土可能存在尚不预知的战略价值,但限于技术条件制约,可以先储存起来以备日后技术条件允许再行开发。于是,包钢就在原料基地内建起了一个大型尾矿库——稀土湖,所有含稀土的尾矿全部封存入库。”

“可以说,从这时开始,中国稀土资源保卫战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而一旦这场资源保卫战延伸到外交领域,并服务于政治目的,‘资源战争’就转化为政治角力,就不是一般的贸易规则有效平息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家仔细看看文字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周总理1959年就到过包钢,对包钢稀土状况是完全了解的,作者要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别人没有什么好说的,至于作者说“中国提炼技术落后,无法提取稀土”,那是作者一贯贬低中国技术的做法,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70年代包钢的情况。当时包钢已有两个稀土工厂,专们研究稀土的包头冶金研究所建立已有10年多,有500多名科技研究人员,研究包头稀土的开发利用。至于所说什么为了储存高炉渣就建起了“大型尾矿库”,实际情况是70年代以后高炉渣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稀土了,高炉渣既没有堆在尾矿库,尾矿库也不是建在包钢原料基地,它是专为选矿尾矿而建的。

看到这个高炉渣的故事,不由想起了去年我国“稀土WTO败诉”事件,原来是由《保卫战》作者茦划的,故事的最后一段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书中说:“一旦这场资源保卫战延伸到外交领域,并服务于政治目的,资源战争就转化为政治角力,就不是一般贸易规则能有效平息了。”我原以为“保卫战”只是为了限制和禁止稀土出口,不让外国得到中国稀土的好处,想不到作者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他要利用中国稀土挑起一场“资源战争”,而且是一场中国对“美、日,欧”的“资源世界大战”,他认为战争打了起来什么贸易规则也平息不了,结果还是“败诉”了,如果作者能亲临前线指挥,WTO规则也许就不能“平息”这场战争。我认为《保卫战》作者对这场“资源世界大战”负有主要责任。作者写这篇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他要发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大战”,而且他说《稀土保卫战》从包钢不卖高炉渣就拉开了“序幕”,他也知道自己可能要“走麦城”,所以他对“战友们”说“任重而道远”。我只是把故事的最后一段替作者做个解析。

故事3  稀土“专家间谍”

在《保卫战》一书的第188页有这么一段:“这种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蛀虫不仅仅存在于钢铁行业,,也同样存在于稀土行业。例如坊间传言,国内某大型稀土公司以国际技术交流的名义,向日本派出技术人员帮其改进潜艇和导弹工艺,现日本人的导弹已可以覆盖中国武汉以东地区。此事被上报至国防部后,引得梁光烈部长拍案大怒。”大家看了以后,有几个人会相信这是真的,然而作者确实相信这个传言是真的,“张飞大将军”都拍案大怒了,谁敢不信?作者也相信稀土界有许多“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生利益的蛀虫”,作者还接着作了说明:“那些跟国家政策唱反调,高调鼓吹中国应向西方大量出口稀土的专家学者等等,同样都是隐藏在稀土行业中的蛀虫,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揪出这些蛀虫,中国稀土行业很难有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作者眼里,鼓吹稀土出口的专家学者都是“出卖国家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蛀虫”,他认为这些人去帮助日本“改进潜艇和导弹”是完全可能的,作者决心要把他们揪出来置于死地而后快,否则中国稀土就不能发展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故事是作者用来警告稀土行业的专家学者“这就是从‘政治’高度看中国稀土”,奉劝作者,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已经受过了这种“政治上纲”带给他们的严重创伤,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赤子之心”,不要再用一些“莫须有”的政治罪名加害于他们,也不要把“经济和技术”问题过度政治化,在这创新发展的时代,政治就是创新,就是发展,就是为人民做好自己的事。

2.自相矛盾的观点显示《保卫战》作者的思维逻辑混乱

保卫战》作者通过两面手法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描述的观点完全相反,显示出他的思维逻辑是混乱的现摘录其部分自相矛盾的观点供大家分析。

矛盾观点1,正面说:中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多,品种全。国土资源部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底,国内探明稀土储量约为7000万吨,远景储量在1亿吨以上,而且还有较大的潜力。有“世界稀土宝库的美誉”。

反面又说:中国稀土储量从十几年前接近全球总量的90%,下降到目前的36%;根据美国2010年7月《稀土:全球供应链》显示,2009年,中国已探明稀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6%;而1992年邓小平南行时这个数据还是85%,不到20年间,中国在世界稀土总储量中的比重下降了50个百分点。按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稀土的可开采年限仅剩二/三十年,2009年中国稀土产量12万吨。

我们评论:这是对中国稀土资源的矛盾看法,一面说资源很丰富,一面说资源消耗太快,只够二、三十年,这又明显是不对的,中国每年的稀土产量才12万吨,按此开采速度,至少可开采200年以上。

矛盾观点2,正面说:正是徐光宪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为世界稀土分离领域的领头羊,中国才一跃成为世界稀土第一大国。

反面又说:这个并非是靠自己的先进技术争来的,而是别人送来的世界稀土第一大国地位,对中国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我们评论:这也是明显的自相矛盾,一边说徐光宪的串级萃取理论指导下的稀土分离技术是世界分离技术的领头羊,造就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稀土第一大国,一边又说中国稀土第一大国地位不是靠先进技术争来的,是别人送来的。

矛盾观点3,正面说:自2002年以来,中国稀土在以磁性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获得了强劲增长,年应用量占比从2003年的34%上升到2009年的55.21%,也就是说,目前中国每年稀土产量中有一半左右用在了新材料邻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反面又说:2009年中国在新材料邻域的稀土应用量达到了3,8万吨,占中国稀土应用量的54.6%,但是,这个应用量的大部分是由合资企业来完成的,本土企业的应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书中又引用尼欧新材料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估计,中国自身“仅有13%用于新材料方面”(138页)。

我们评论:前面说中国在稀土新材料中的应用量占稀土应用量的55.21%,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后面马上又进行了否定,前后自相矛盾。

矛盾观点4,正面说:中国以世界上1/3的稀土资源满足世界上95%以上的稀土需求量,显然是难以持续的。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和美国,两国稀土储量超过千万吨,但两国的产量均为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单单依靠中国供应全球是不公平的,中国一直希望拥有稀土资源的国家,与中国企业共同开发稀土资源,供应全球市场。

反面又说:一旦稀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海外产能就会释放出来,中国的垄断地位将很难继续。西方称无惧中国稀土管制,莫利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稀土勘探项目,美国稀土公司也宣布发现了新的稀土矿床;弗兰提尔计划开采南非稀土资源,希望成为在中国之外世界上最主要的生产和供应商之一;“澳大利亚用行动抢占中国稀土销售市场”,“并将自身打造为日本的稀土供应商”。“印度将利用‘大好机会’,促进与日本的稀土贸易的合作”。

我们评论:一方面声明不能持续供应世界市场95%以上的稀土商品,希望别的有稀土资源的国家也能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当别的国家真正启动开发计划时又担忧了,担心别人抢走了自己销售市场,担心失去自己的垄断地位,是明显的叶公好龙。

矛盾观点5,正面说:如果没有稀土产业的发展,人类的科技水平决不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事实上,虽然稀土本身是个小产业,但与稀土相关的电动汽车,节能灯,大型风力发电机,精密仪器,高端武器等,却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最重要产业。稀土在低碳行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反面又说:现在为什么要用稀土?有用固然是理由,但最重要的理由还是因为稀土便宜,开发替代品,暂时还无利可图,如果以后用光了,开少了,开发替代品,就有利可图,就自然有人去大力开发。

我们评论:这是明显的对稀土元素认识上的矛盾,一方面认识到稀土对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中是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是一种片面的、浮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对同一个人前后如此说是矛盾的,也是十分可笑的。

矛盾观点6,正面说:中国稀土产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已形成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目前中国的稀土储量、生产量、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一,对稀土的利用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中国稀土产品已经在30多个工业领域获得应用。中国稀土终于走上了世界之巅。

反面又说:可以这么说,中国的稀土产业是一个竭泽而渔的产业,是一个拿子孙后代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的产业。中国稀土几十年来,基本上都一直在卖资源的低水平上徘徊。到2010年为止,中国的稀土开发依旧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中国稀土产业的所谓又大又强,不过是自己躲在屋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已。稀土给中国带来的不是利益。

我们评论:这是对中国近60年来稀土产业取得的成就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出于同一个人,则是出于他自己的不正当目的在不同场合采用自相矛盾的说法。

矛盾观点7,正面说:目前,无论是北方的白云鄂博稀土矿,还是南方的稀土矿,储量已较原有储量减少了一半左右,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中国稀土的可开采年限仅剩二三十年。

反面又说:担心二三十年稀土挖光是杞人忧天,到时,开发替代品就大有利可图,就自然有人去大力开发。中国发起稀土保卫战,则可以看作是国际政治中“稀土政治时代”的一个里程牌。这是一场中国输不起的战战争,这是一场中国一定要打赢的战争。保卫稀土,任重而道远。

我们评论:这是《保卫战》作者心里和行动上的矛盾,既然稀土只能开采二、三十年,还担什么心,是杞人忧天,开完了,自然会有替代品,用不着打什么“保卫战”,而《保卫战》作者认为刚刚是一个“里程牌”的开始,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战争,这与自己说的二三十年又有矛盾,说明稀土资源可以长期开采下去,“资源可以长期开采”与“二、三十年”的矛盾又被暴露了,这里面是错综复杂的矛盾。

矛盾观点8,正面说:我们用“卖土”的价格廉价卖了20多年稀土,中国一统稀土江湖代价却是稀土出口损失外汇几十亿美元,目前依旧在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上徘徊。近年来,在国家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后,全国30种稀土产品平均出口价格虽然均有所提高,但中国稀土价格仍徘徊在低谷,按照目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

反面又说:白云鄂博稀土储量占全国的83.7%,具有成本低,品位高等特点,同品级稀土精矿比国外大约低60%,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包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0年5月,上海氧化镨的价铬已上升为17.3~17.7万元一吨,氧化钕的价格已上升为17.5~18万元一吨。随着国家对稀土出口政策的收紧,许多稀土元素的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2010年9月的稀土报价与2009年9月相比已经翻番。稀土价格飞速上涨,便为稀土走私打开了暴利之门,以日本需求的中钇富铕矿(国内市场价13万元一吨)为例,如果走私200吨货,纯利就可达到4000万元左右。

我们评论:这是作者对2010年下半年对中国稀土产业形势的看法,看似并无什么明显的矛盾,仔细看来,对2010年稀土产业已经恢复到较好的形势,依然保持作者对稀土产业固有的看法,特别是价格,2010年的一些主要稀土产品价格比2005年的价格上涨了2~3倍,作者还认为稀土价格仍徘徊在低谷,认为企业的利润只有1%~5%;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矛盾的。

矛盾观点9,正面说:中国生产的稀土产品主要是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抛光材料等低、中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其出口量占到总量的75%左右,而高纯单一稀土氧化物、高纯稀土金属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仅占总量的25%左右。

反面又说: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离纯度可达99.9999%。单高纯单一稀土化合物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只不过是初级材料,中国在这方面再先进,也不过是为国外提供更好、更纯的原材料。中国的高端产品抢占了他们的市场,这使得西方国家恼羞成怒。

我们评论:作者本身对中国稀土产品中哪个是“初级产品”,哪个是“高附价值产品”,“哪个出口多少”?什么叫“高端产品”,什么是“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低端”?这些概念不清、不明,互相矛盾,却还要迷惑别人。

3.《保卫战》作者喜欢玩弄数字游戏

书中37页说:“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能源政策分析师汉弗来斯2010年7月28日发布的《稀土——全球供应链》显示,2009年中国已探明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36%,而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时这个数据还是85%,不到20年时间,中国稀土储量在世界总储量中的比重下降了50个百分点。而这20年间,世界上并没有大型稀土矿被发现的报道,同样是《稀土——全球供应链》显示,中国2009年的稀土供应量占全世界总供应量的97%。可见,中国稀土已严重过度开采,中国稀土大国地位已岌岌可危”。

从上面的85%降到36%,供应量占97%,20年间下降近50个百分点,到底储量下降了多少量?能得出过度开采的结论吗?百分比能说明问题吗?

我们先要找到对应百分比的具体量,我们翻到第93页,“2009年中国稀土工业储量锐减为3600万吨,所占(全球)比例下滑至36%”。这里的36%和美国国会能源分析师汉弗来斯的36%是一致的,这里3600万吨也正是汉弗来斯计算36%的储量依据:又就在这一页,写明了2009年中国稀土产量为12万吨,这对应于上面的2009年中国供应全球稀土供应量的97%,97%相当12万吨。

我们再来找一找对应85%的中国稀土储量是多少?书中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时这个数据是85%”,实际上不是85%,应该是80%,邓小平同志南寻时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1990年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报告显示,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总量的80%,储量是3600万吨,世界总储量是4500万吨,正好80%,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都说中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的80%,并无其他之说。而2010年美国国会能源分析师汉弗来斯的报告也是36%对应的3600万吨,这两个数据都是美国权威机构统计的,一个是1990年统计的1989年中国稀土储量和占世界的百分比,一个是2010年统计的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和占世界的百分比,相隔20年,居然是同一个储量数据,得出了不同的百分比,20年储量不变,却相差近50个百分点,作者用这相差悬殊的百分比来说明中国稀土过度开采,只是做数字游戏,迷惑别人。实际上,20年来,中国稀土储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在本书第20页说:“国土资源部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年底,国内探明稀土储量约为7000万吨。”又在第93页:“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稀土工业储量为52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46%”。不管是7000万吨还是5200万吨,都比3600万吨多得多。2009年中国供应全球稀土的97%,实际上才区区12万吨,与几千万吨储量相比,是九牛一毛,何谈“资源枯竭”,稀土大国地位“岌岌可危”?数字游戏是迷惑不了稀土人士。

我们再来看一组百分比的弯弯绕游戏,在第137页的“稀土产业仍在低位徘徊”标题下,文章中有一组作者“进口”的数据:“据尼欧新材料公司首席执行官卡拉扬普洛斯估计,全球约95%的稀土来自中国,但中国自身也消耗了全球稀土的65%,而这65%中又有90%是有在中国设厂的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公司消化的,剩下的10%部分中,又有85%用于冶金、机械、石化、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仅有13%用于新材料领域。”

这里有7个百分数,最关键的是最先和最后的两个百分比,中国供应95%的世界稀土,但中国自己只用了国内应用量的13%在新材料方面。作者想以此证明中国“稀土产业仍在低位徘徊”。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2010年中国稀土应用的产业结构和领域分布,2010年中国稀土产量为11.89万吨,中国国内应用量为87025吨,新材料领域用量53825吨,传统领域用量33200吨,第一个97%代表了中国稀土产量和供应量,就是11.89万吨,第二个65%表示中国的消耗量或叫应用量,2010年不是65%,而是87025/11.89/0.95等于77%,也就是这一年中国消耗了世界稀土总量的77%,第3个90%是说中国应用量中的90%是由设在中国的外国公司消化的,即87025吨的90%,7.83万吨是由外国公司消化的,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剩下的10%,也就是8700吨,其中85%用于传统领域,也就是中国传统领域只用了8700吨的85%,约7395吨,实际上中国在传统领域的用量是上面的33200吨,相差3倍多,最后的13%(应是15%),即8700吨的15%,约1300吨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实际上这一年中国稀土在新材料中的应用是上面的53825吨,相差约40倍。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作者利用百分比做数据游戏,不敢用具体数字,而且借着外国人的数据,证明其权威性,其实是徒劳的。